機關干部蹲點調研,要以成效打動官兵

當前,部隊各級陸續深入基層單位解剖麻雀、尋計問策,蹲點調研等活動開展得熱火朝天。但最近一名基層干部對筆者講,一些機關人員經過實地體驗后,深感官兵們的辛苦與不易,表態一定要為基層解難紓困。但活動結束、離開基層后,卻沒了動靜。
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?仔細分析不難發現,一些機關干部到了基層后對蹲點調研很“上心”,對官兵苦累很“感動”,調研報告也寫得很“漂亮”,但在做好蹲點調研“下篇文章”時卻往往大而化之,甚至不了了之。有的在匯報時,首先考慮的是自己反映的問題有沒有“得罪”兄弟部門、有沒有給領導帶來麻煩,所以故意說些無關痛癢、容易解決的小問題;有的故意轉移焦點,把一些問題的產生簡單歸結于基層自建能力不強、等靠要思想嚴重,變相給相關職能部門推責、卸責、免責……這樣做的結果只會使調研流于形式、走了過場。長此以往,不僅基層的“急難愁盼”得不到解決,寒了官兵們的心,還會損害黨委機關的形象。
調研工作做得好不好,基層官兵最有發言權。蹲點調研不光要感動自己,更要通過調研反躬自省、更好履職盡責感動基層。因此,各級要把調研當作反觀黨委機關工作的一面鏡子,不斷改進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,經常檢驗指導幫建基層工作成效,持續糾治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,嚴格掛賬銷號制度,完善責任倒逼機制,真正把機關應辦的事情做到位、把基層無力解決的問題解決好。
毛澤東同志曾形象地指出:“調查研究就像十月懷胎,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!币馑际钦f,調查研究是解決問題的前提,情況調查清楚了,癥結研究透徹了,問題解決起來會像“十月懷胎一朝分娩”那樣迎接新生兒。從邏輯上講,雖然調研在先,決策在后,但決不能只調不研、久研不決,以至“只懷胎不分娩”,對明擺著的問題視而不見、坐視不管。
一語不能踐,萬卷徒空虛。調查研究必須始終堅持問題導向、突出效果導向,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,急基層之所急、想官兵之所想,把蹲點調研形成的“問題清單”變成排憂解難的“成效清單”,用實干實績實效真正打動官兵,贏得他們發自內心的認可。(黃建新 魏東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
- 評論
- 關注